求真务实、追求卓越、协作共赢
提供优质的专业技术服务咨询、职业技能培训等综合服务支持!
计量员证书 內校员资格证 计量管理员培训 计量校准员考证 计量检定员考试 计量检测员报名 量规仪器校正员培训 内部校验员合格证 内部校准员上岗证 计量内审员岗位证 仪校员证书 计量工资质 计量师资格证书 计量证怎么考 內校证书哪里考 农产品食品检验员资格证 食品化验员证书 食品检验工培训 食品检测员考证 食品安全总监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员 乳品检验员 油品检验员 化学检验员培训 水质检测员考试 化妆品检验员报名 微生物检验员证书 化验员上岗证 微检员证书 无菌检验员 卫生消毒产品检验员 医疗器械检验员 化学分析工考证 试验员 质检员 实验员 无损检测员 内审员 内部审核员 材料物理性能检验员 金相检验员 力学性能检验员 材料成分分析工 环境监测员资格证考试报名 圣问技术职业技能培训中心 广州圣问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化验员资格证化学检验员培训-分析检测中标准曲线的应用难点与误区解析
引言
分析检测的核心任务在于实现精准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旨在确认目标物质是否存在,而定量分析则致力于测定待测物质的具体含量范围。然而,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分析,均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不确定度,这是由分析检测的复杂性和多种干扰因素共同决定的。在分析检测领域,标准曲线作为一种普遍采用的方法,其本质在于揭示一系列已知含量(浓度或量)的物质与仪器响应/信号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数学处理,可得到曲线方程;通过图形表示,则形成标准曲线。
标准曲线的本质与核心问题
标准曲线的本质
标准曲线是分析检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其本质在于建立已知含量物质与仪器响应之间的定量关系。通过数学处理,可得到曲线方程,进而通过图形表示形成直观的标准曲线。这一关系的建立,为后续根据仪器响应推算待测物质含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标准曲线的核心问题
在构建标准曲线时,需解决两大核心问题:一是获取确切浓度的标准物质或标准品,这是确保标准曲线准确性的基础;二是确保标准系列与待测物质具有相同和一致的基体,以消除样品基体对仪器响应的干扰。样品前处理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与标准物质相似的基体环境,从而减小基体干扰对定量结果的影响。为解决基体干扰问题,可采用标准加入曲线和Youden曲线进行考察。标准加入曲线通过在样品中加入一系列标准物质,考察标准加入曲线与标准曲线斜率的统计学差异,以判断是否存在乘积性干扰;Youden曲线则通过对样品进行一系列稀释,考察仪器响应与稀释倍数之间的关系,以判断是否存在加和性干扰。
标准曲线的制作方法与注意事项
标准曲线的制作方法
根据GB/T 22554-2010《基于标准样品的线性校准》的要求,制作标准曲线时需遵循以下原则:
1. 浓度范围覆盖:标准曲线的浓度范围应覆盖正常操作条件下的被测量范围,以确保标准曲线在整个测量范围内的有效性。
2. 组分一致性:标准样品的组分应尽量与被测样品组分一致,以减小基体干扰对定量结果的影响。
3. 浓度值分布:标准样品的浓度值应等距离地分布在被测量范围内,以提高标准曲线的线性度和准确性。
4. 标准点数量:标准样品的个数至少应有3个浓度点,以确保能够拟合出可靠的曲线方程。
5. 重复测定:每个标准点至少重复测定2次,以减小随机误差对定量结果的影响。
注意事项
在实际操作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 遵循国家标准:如果国家标准中有相应的浓度系列推荐,应尽量遵循国家标准进行制作。
· 理论标准支撑:在减少标准点数量时,应有理论标准支撑,如至少需要3个浓度点才能拟合出可靠的直线方程。
· 线性校准:由于线性方程最为简洁且易于处理,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常采用线性校准方法。
标准曲线的检验方法与难点
标准曲线的检验方法
标准曲线的检验是实际操作中的难点之一,也是工作中误区和争议最多的话题。根据GB/T 5750.3-2006的规定,标准曲线的检验主要包括精密度检验、截距检验和斜率检验三个方面。
1. 精密度检验:精密度检验旨在考察试验点在拟合直线方程周围的分布情况。通过最小二乘算法(OLS)拟合出的标准曲线并非通过所有点,而是非常接近所有点。精密度检验即看这些试验点距离拟合直线的距离有无异常,因此也称为线性检验或拟合检验。通常采用F检验进行精密度检验,以P<0.05作为线性检验合格的标准。
2. 截距检验与斜率检验:截距检验和斜率检验分别考察Y=a+bX中a和b与0的统计学差异。若a与0有差别,则说明存在试剂空白或系统误差;若b与0无差别,则说明仪器的灵敏度根本达不到分析要求。
3. 决定系数与相关系数:决定系数是相关系数的平方,它提示的是建立的回归方程所解释的X对Y变化占Y变量的比值。虽然相关系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标准曲线的好坏,但并不全面。因为统计检验的临界值较大,通常0.90以上的相关系数都会通过F检验,但这并不意味着标准曲线在所有情况下都是可靠的。
4. 失拟检验:失拟检验旨在考察曲线拟合后剩下的残差与实验数据本身随机误差(变异)之间的差别。同样采用F检验进行失拟检验,要求失拟检验的P值应大于0.05,即残差应与实验测定中的随机误差(变异)没有差别。为进行失拟检验,需对每个浓度点至少重复测定2次。
5. 残差的正态性检验:除了线性检验和失拟检验外,还需考察残差的分布是否为正态分布。因为正态分布才符合随机误差的特性,从而确保标准曲线的可靠性。
标准曲线检验的难点
标准曲线检验的难点在于如何综合运用各种检验方法,以确保标准曲线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由于各种检验方法均有其局限性和适用范围,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并结合多种检验方法进行综合判断。
标准曲线使用中的常见问题与解答
问题1:标准曲线需要人为增加(0,0)点吗?
解答:不能。通常的标准系列多是配制如0,1,2,3mg/L的系列浓度点。人为添加(0,0)点而不进行实验是不妥的,因为很多时候0管进入仪器也可能产生响应值,这是考察试剂空白的重要步骤。例如,在全血铅测定中,若采用牛血清来基体匹配标准系列,此时若用酸做空白或未做实验而人为添加(0,0)点,则难以做好标准曲线。因此,标准曲线的0管也是做好标准曲线的重要考虑点。
问题2:标准曲线需要减掉试剂空白来做吗?
解答:不需要。仪器测出的标准系列响应值可以减掉试剂空白或0管的响应值来进行处理,工作中也常用0管来进行仪器调零。然而,实际上没有必要那么麻烦。即使空白或0管有响应值,在构建标准曲线时,已默认该响应值即为0浓度时的响应值,即已扣除了空白的影响。
问题3:何时使用Y=bX和二次曲线?
解答:标准曲线通常采用Y=a+bX的形式进行拟合。拟合完成后,必须进行统计检验,包括线性检验和失拟检验。然后,再进行a与0的差别检验。若a与0在统计学上无差异,则可考虑使用Y=bX的拟合曲线。同样,拟合完成后也需进行线性检验和失拟检验。若线性检验合格(P<0.05)且失拟检验合格(P>0.05),则可采用Y=bX的形式。二次曲线的采用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若Y=a+bX拟合不合格,则可考虑使用Y=a+bX+cX²的形式进行拟合,并同样进行失拟检验以考察拟合的符合情况。若Y=a+bX和Y=a+bX+cX²均满足拟合检验和失拟检验合格,则应采用Y=a+bX的形式,以符合统计学上参数最少的简洁性原则。
问题4:标准曲线查含量时是先减空白信号还是先算出空白含量相减?
解答:在工作中,常需要减掉空白以得到样品含量。现有国家标准方法中,有的推荐先算出空白含量,再用样品含量相减;也有推荐先用样品信号减空白信号,然后去标准曲线推算含量。这两种方法在低含量水平时常常差距较大,因为在低含量水平下,通过标准曲线推算含量时的不确定度本身就很大。实际上,这两种方法均可采用。但个人推荐先用样品信号减空白信号,然后去标准曲线推算含量。因为这样得出的含量不确定度要小一些。而先算出空白含量再相减,则增加了1次标准曲线推算含量时的不确定度。因为好的测量永远是不确定度小的测量。
问题5:如何进行两条标准曲线的检验?
解答:判断两条或多条标准曲线的差异时,需检验残差、截距和斜率三项指标,分别采用不同的统计学参数进行检验。残差采用F检验进行检验;截距和斜率则采用较为复杂的统计量进行检验。从实际操作角度讲,多用协方差分析来检验截距和斜率的差异。以SPSS软件为例,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重新整理数据,将y2数据列加到y1下面,变成一个变量y;将x2数据列加到x1下面,变成一个变量x;然后设定一个新的分组变量group,原来第1组值为1,第2组值为2。
2. 进行协方差分析(第一步分析斜率是否无差异)。选择Analyze->General Linear Model->Univariate,在Dependent List中填入y作为因变量,在Fixed Factor中填入group,在Covaraites中填入x作为协变量。在Model中选择Custom,并填入x group xgroup(注意变量填入顺序不同会导致结果不同)。在Sum of squares下拉列表框中选择Type I,然后点击ok。查看结果中xgroup这一行的Sig.P值。若大于0.05,则接受原假设,即两条回归直线的斜率无差异;否则拒绝原假设。
3. 进行截距的无差异分析(过程与斜率分析类似,只是Model中去掉了x*group交叉项)。选择Analyze->General Linear Model->Univariate,在Dependent List中填入y作为因变量,在Fixed Factor中填入group,在Covaraites中填入x作为协变量。在Model中选择Custom,并填入x group(注意变量填入顺序不同会导致结果不同)。在Sum of squares下拉列表框中选择Type I,然后点击ok。查看结果中group一行的Sig.P值。若P值大于0.05,则说明两条回归直线的截距也无差异;若小于0.05,则说明截距存在差异。
问题6:标准系列的标准溶液体积取用中有效数字该如何写?
解答:标准溶液体积取用的有效数字与采用的体积量具有直接关系。例如,“量取”或“准确量取”等字眼提示了不同的精度要求。10mL和10.0mL提示要采用不同的量具进行量取。当使用某个量具完成某次体积取用后,读数是按照量具的最小允差决定的。而最小允差是针对最小分度线而言的。例如,当取用10mL体积时,若使用A级10mL的分度吸管,则10.0mL应为确定的读数,因为其分度线为0.1mL。当取用1mL体积时,若使用A级1mL的分度吸管,则1.00mL应为确定的读数,因为其分度线为0.01mL。因此,个人意见认为,到底写10.00还是10.0应以最小分度线来确定,最小分度线以下的都为估读。若认为估读也是有效数字的话,则10.00mL也可接受(因为此时的容量允差为0.05mL),但1.000mL则没有太大意义,因为A级1mL的分度吸管的容量允差已经是0.008mL了。
问题7: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的有效数字该如何保留?
解答:根据GB 5750.3-2006中8.2.7项的规定,校准曲线相关系数应只舍不入,并保留到小数点后出现非9的一位数字。例如,0.99989应保留为0.9998。若小数点后都是9,则最多保留小数点后4位数字。
问题8:标准曲线可以用同一浓度不同体积的进样来做吗?
解答:标准系列一般都是配制不同浓度、进样相同体积来做的(浓度法)。但实际工作中,还可用同一浓度来进样不同体积的方式来做(体积法)。浓度法与体积法的区别在于:浓度法中与待测物质存在的溶剂/待测物质的比例与体积法不同。浓度法中溶剂的环境(体积)基本是一致的,这有利于在判断溶剂(或溶剂中干扰物质)和待测物质的指认上更加容易。而体积法中干扰物质也会随标准系列增加,不易实现待测物质的指认。此外,进样针在进小体积时的不确定度较大,导致标准曲线不如浓度法容易做直。且受物理体积的限制,体积法不太容易实现较大跨度的浓度系列设置。总之,体积法和浓度法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浓度法具有容易做好标准曲线、容易实现较大浓度跨度和容易实现待测物质的指认等优点。
问题9:标准曲线查出样品是负值时如何报告结果?
解答:当标准曲线查出样品为负值时,一般可选择四种方式报告结果:未检出、<检出限、<定量限、<标准曲线第一点所推算的样品浓度。这四种方式均有其道理,但实际区别在于结果报告人所承担的风险不同。未检出的全部含义应是本实验室本仪器本方法未检出。若没有这些界定,则未检出的歧义较多,且未提供其他任何可用的信息。因此,建议一般不采用这种报告方法。检出限是定性检出的标志,它是与空白的统计比较计算出来的。每台仪器每次测定均有其检出限。检出限的计算目前有两大类方法:单浓度方法和校正设计法。常规采用的单浓度方法需要额外的工作,因此现在趋向于使用校正设计法,即利用标准曲线直接计算检出限。定量限是可以定量检出的标志,其RSD定为10%,其II类错误比检出限小很多。<标准曲线第一点所推算的样品浓度是仪器比较可信的测定浓度。总之,报告<检出限、<定量限、<标准曲线第一点所推算的样品浓度所犯I类和II类错误依次降低。但若这个报告结果已超过要判断的限值,则检测就失去意义了。因此,现在的检测单位甚至直接报告小于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从概率统计的角度讲,它犯错误的几率最小,但又解决了客户的检测问题。
问题10:空白测出来是负值时该不该减?
解答:空白代表所选择的空白对仪器响应/信号的影响,可能是正方向或负方向的影响。因此,理论上讲必须减掉空白。至于是先减空白信号还是减空白测定值,则应按国家规定进行操作。
问题11:线性范围(动态范围)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如何确定?
解答:配制一系列浓度标准(包括0浓度),从低浓度开始拟合。当拟合检验出现P>0.05的最高浓度点即为线性范围的上限。也有经验认为,当加入的高浓度点在低浓度点构建的直线方程推算的响应超出±10%范围时,该点即为线性范围的上限。关于线性范围的最低点,应是0、检出限或是定量限的问题,个人趋向于将最低点设为0。因为线性范围只是统计学上线性的表现,与能否准确定量是两方面的问题。
总结
标准曲线在分析检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标准曲线的制作、检验和使用均存在诸多难点和误区。本文通过对标准曲线的本质、核心问题、制作方法、检验方法以及使用中的常见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分析检测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