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务实、追求卓越、协作共赢
提供优质的专业技术服务咨询、职业技能培训等综合服务支持!
计量员证书 內校员资格证 计量管理员培训 计量校准员考证 计量检定员考试 计量检测员报名 量规仪器校正员培训 内部校验员合格证 内部校准员上岗证 计量内审员岗位证 仪校员证书 计量工资质 计量师资格证书 计量证怎么考 內校证书哪里考 农产品食品检验员资格证 食品化验员证书 食品检验工培训 食品检测员考证 食品安全总监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员 乳品检验员 油品检验员 化学检验员培训 水质检测员考试 化妆品检验员报名 微生物检验员证书 化验员上岗证 微检员证书 无菌检验员 卫生消毒产品检验员 医疗器械检验员 化学分析工考证 试验员 质检员 实验员 无损检测员 内审员 内部审核员 材料物理性能检验员 金相检验员 力学性能检验员 材料成分分析工 环境监测员资格证考试报名 圣问技术职业技能培训中心 广州圣问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微生物检验员考证技术培训:化验员证书培训专业技能摇篮-植物组培试验中的污染防控
摘要:植物组培试验在农业、林业和生物技术领域应用广泛,但污染问题严重影响试验成功率。本文深入剖析植物组培试验中常见的微生物污染与外植体自身污染源,详细阐述污染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旨在为提高植物组培试验成功率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引言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作为现代农业、林业及生物技术领域的关键手段,在快速繁殖、遗传改良、种质资源保存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污染问题始终是制约植物组培试验成功率的核心因素。一旦发生污染,不仅会导致培养材料受损、试验失败,还会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间的巨大浪费。因此,深入探究植物组培试验中污染的常见来源、污染产生的原因,并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对于保障试验的顺利开展、提高试验成功率以及推动植物组培技术的广泛应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常见污染源
微生物污染
微生物污染在植物组培试验中极为普遍,主要涵盖细菌污染和真菌污染两种类型。细菌污染发生后,培养材料周围会迅速出现淡黄色或乳白色的黏液状物质。随着细菌的不断繁殖,培养基会逐渐变得浑浊,失去原本的透明度,同时细菌代谢产生的硫化氢等有异味物质,可通过嗅觉察觉污染的发生。常见引起细菌污染的细菌有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它们可通过空气、操作人员的手部、接种工具等多种途径进入培养体系。
真菌污染时,在培养基表面或培养材料上会形成白色、黑色、绿色、黄色等各种颜色的霉斑,这些霉斑实为真菌的菌落。随着时间的推移,真菌的菌丝会不断蔓延,逐渐覆盖整个培养基表面和培养材料。真菌的孢子在空气中大量存在,一旦落在适宜的环境中,便会迅速萌发并造成污染,常见的引起真菌污染的真菌有青霉菌、曲霉菌、根霉菌等。
外植体自身污染
外植体自身携带的微生物是造成污染的另一重要来源,其中内生菌污染尤为突出。内生菌是指生活在植物组织内部,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的微生物。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内生菌可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在组培环境中却会带来诸多麻烦。例如,一些木本植物的茎段中存在大量内生细菌和真菌,这些内生菌隐藏在植物细胞间隙或细胞内,常规的消毒方法很难将其彻底清除。当外植体被接种到培养基上后,在温暖、湿润且营养丰富的环境中,内生菌会突破植物组织的限制,大量繁殖,进而导致污染。此外,外植体表面也会附着大量微生物,如土壤中的细菌、空气中的真菌孢子等,若消毒不彻底,这些表面的微生物也会引发污染。
污染原因
微生物污染原因
培养基灭菌不彻底
培养基作为植物组培中供给培养材料生长发育的营养物质,其成分丰富,极易滋生微生物。若灭菌过程出现问题,就会为污染埋下隐患。在高压蒸汽灭菌时,若灭菌时间不足,对于一些抵抗力较强的微生物芽孢,就无法将其杀灭。一般来说,常规的培养基灭菌需要在121℃、0.105 MPa的条件下维持20 - 30分钟,若灭菌时间缩短到15分钟以下,就可能有部分微生物存活。灭菌温度不够也是一个常见问题,有些灭菌设备由于老化或故障,无法达到规定的灭菌温度,导致微生物不能被彻底杀死。另外,培养基在灭菌前分装不当,如分装量过多,在灭菌过程中热量无法充分传递到培养基内部,也会造成灭菌不彻底。
操作环境不洁净
接种室和培养室的环境状况与污染发生密切相关。接种室是进行接种操作的关键场所,若室内空气洁净度不够,含有大量微生物,在接种时,这些微生物会随着空气流动落到培养基和培养材料上。例如,接种室若长时间不进行清洁和消毒,地面、墙壁、天花板上会积累灰尘,其中就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孢子和细菌。培养室的环境同样关键,若通风不良,空气不流通,湿度较高,就会为微生物的繁殖提供适宜的条件。操作台上的污染也不容忽视,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将灰尘、杂物带到操作台上,这些物品上的微生物会通过接触传递到培养基或培养材料上。
操作人员操作不当
操作人员的操作规范程度直接影响污染的发生概率。在接种前,若操作人员没有做好个人消毒,手上的微生物就会污染接种工具和培养材料。比如,没有用肥皂认真洗手,或者洗手后没有用75%的酒精擦拭,手上的细菌就会残留。穿着的工作服、帽子、口罩若没有定期清洗和消毒,上面会附着大量的微生物,在操作过程中这些微生物可能会掉落并造成污染。在接种过程中,操作不规范也会引发污染。如打开培养皿的时间过长,会使更多的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培养皿;接种工具在使用前没有经过彻底灭菌,或者在使用过程中被污染后没有及时重新灭菌,就会将微生物带入培养基。此外,操作人员在操作时说话、咳嗽等行为,也可能将口腔和呼吸道中的微生物传播到培养环境中。
外植体自身污染原因
外植体采集不当
外植体的采集环境和时间会影响其携带微生物的数量。如果采集外植体的植株生长在污染严重的地方,如靠近垃圾堆、污水沟的地方,植株表面会附着大量的微生物。阴雨天气采集外植体也不合适,此时外植体表面湿度大,微生物容易滋生和繁殖,附着量会大幅增加。另外,采集外植体时如果选择了有病虫害的植株,这些植株本身就携带大量的病原微生物,会增加污染的可能性。
外植体消毒不彻底
外植体消毒是去除表面和部分内部微生物的关键步骤,消毒不彻底会直接导致污染。消毒试剂的浓度不够是常见问题,比如使用的升汞溶液浓度低于0.1%,对于一些顽固的微生物就无法起到杀灭作用。消毒时间不足也会影响消毒效果,如对表面带菌较多的叶片外植体,消毒时间过短,无法将表面的微生物全部杀死。不同的外植体适合的消毒方法不同,如果采用的消毒方法不正确,也会导致消毒不彻底。例如,对于绒毛较多的叶片,常规的浸泡消毒难以让消毒试剂充分接触到叶片表面的微生物,从而留下污染隐患。
解决办法
确保培养基灭菌彻底
要严格按照灭菌要求操作,根据培养基的种类和数量确定合适的灭菌时间和温度。对于常规的固体培养基,在121℃、0.105 MPa的条件下灭菌25 - 30分钟;对于液体培养基,可适当缩短灭菌时间,但也要保证灭菌效果。在灭菌前,要对灭菌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包括压力表、温度计、安全阀等,确保设备能正常运行。可以先进行空载灭菌试验,检查设备是否能达到规定的温度和压力。灭菌后,要对培养基进行无菌检验,随机抽取部分培养基,在培养条件下放置3 - 5天,如果没有微生物生长,说明灭菌合格。同时,培养基的分装要合理,避免分装过多,保证灭菌时热量能够充分传递。
保持操作环境洁净
定期对接种室和培养室进行清洁和消毒。接种室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彻底清洁,包括地面、墙壁、操作台的擦拭,并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30 - 60分钟。每月可采用甲醛熏蒸的方法进行一次深度消毒,将甲醛和高锰酸钾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关闭门窗熏蒸6 - 12小时。培养室要保持通风良好,可安装空气净化器,降低空气中的微生物数量。控制培养室的温度在23℃ - 27℃,相对湿度在60% - 70%,创造不利于微生物繁殖的环境。操作台要在每次操作前用75%的酒精擦拭消毒,操作过程中要保持整洁,及时清理杂物。
规范操作人员操作
操作人员要树立严格的无菌操作意识。接种前,先用肥皂仔细洗手,搓揉时间不少于1分钟,然后用流动水冲洗干净,再用75%的酒精擦拭双手和前臂。穿戴的工作服、帽子、口罩要定期清洗和灭菌,每次操作时都要更换干净的衣物。在接种过程中,要尽量缩短培养皿的打开时间,将培养皿的开口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接种工具要在高温灭菌器中灭菌,灭菌温度达到160℃ - 180℃,灭菌时间不少于30分钟。使用时,要避免接种工具接触到非无菌区域,每接种一个外植体后,都要对工具进行重新灭菌。此外,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要避免说话、咳嗽,必要时要转头避开培养材料。
合理采集外植体
选择生长环境良好、无病虫害的植株作为外植体来源,优先选择生长在通风、光照充足、土壤洁净环境中的植株。采集时间要选择在晴天的上午,此时外植体表面的露水已经蒸发,湿度较低,微生物数量相对较少。采集时,要用经过灭菌的剪刀、镊子等工具,避免工具携带的微生物污染外植体。采集后的外植体要及时进行处理,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
优化外植体消毒方法
根据不同外植体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消毒方式。对于叶片外植体,若表面光滑,可先用清水冲洗干净,再用75%的酒精浸泡15 - 30秒,然后用0.1%的升汞溶液浸泡8 - 10分钟,最后用无菌水冲洗4 - 5次;对于表面有绒毛的叶片,可在冲洗时用软毛刷轻轻刷洗,去除表面的杂质和部分微生物,再进行消毒。对于茎段外植体,先将其切成适当长度,去除叶片和多余的部分,用清水冲洗后,用75%的酒精浸泡30秒,再用0.1%的升汞溶液浸泡10 - 15分钟,无菌水冲洗5 - 6次。对于根段外植体,由于其生长在土壤中,带菌量较大,可先在流水下冲洗30分钟以上,再用10%的次氯酸钠溶液浸泡20 - 30分钟,然后用无菌水冲洗多次。对于内生菌较多的外植体,可采用多次消毒的方法,或者在培养基中添加少量的抗生素,但要注意抗生素的种类和浓度,避免对培养材料造成伤害。
总结
植物组培试验中的污染防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污染源识别、污染原因分析以及解决办法实施等多个环节。只有将每个环节的工作都做到位,严格把控各个环节,才能有效降低污染发生率,提高植物组培试验的成功率。在实际操作中,操作人员要不断总结经验,根据不同的植物种类和试验条件,灵活调整防控措施,以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污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