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员证书 內校员资格证 计量管理员培训 计量校准员考证 计量检定员考试 计量检测员报名 量规仪器校正员培训 内部校验员合格证 内部校准员上岗证 计量内审员岗位证 仪校员证书 计量工资质 计量师资格证书 计量证怎么考 內校证书哪里考 农产品食品检验员资格证 食品化验员证书 食品检验工培训 食品检测员考证 食品安全总监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员 乳品检验员 油品检验员 化学检验员培训 水质检测员考试 化妆品检验员报名 微生物检验员证书 化验员上岗证 微检员证书 无菌检验员 卫生消毒产品检验员 医疗器械检验员 化学分析工考证 试验员 质检员 实验员 无损检测员 内审员 内部审核员 材料物理性能检验员 金相检验员 力学性能检验员 材料成分分析工 环境监测员资格证考试报名
内校计量校准员资格证培训-《计量标准考核规范》实施效果的评估与改进
一、引言
随着JJF 1033—2023《计量标准考核规范》的正式实施,我国计量标准的管理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规范。该规范不仅明确了计量标准的建立、批准、使用、管理及考核流程,还对提高计量标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基于在新疆地区计量技术机构的调研、现场考评及技术审查经验,结合计量从业者在计量标准考评中的实际案例,对规范实施中发现的技术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计量标准考核中发现的技术问题及改进建议
1. 计量标准的稳定性考核
问题描述: JJF 1033—2023规定新建计量标准需经过半年以上的稳定性考核,但未对稳定性实验数据的时效性作出具体规定。在实际考评中,发现部分单位使用的稳定性数据已超过一年,其置信度有待考量。
改进建议:
· 建议计量标准的稳定性实验数据在12个月内使用较为合理,超过一年的数据需重新验证。
· 稳定性实验最好在计量标准器和主要配套设备检定合格或校准后开始,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 对于可测量多种参数的计量标准,应对每种参数分别进行稳定性考核。
2. 检定/校准结果的重复性试验
问题描述: 部分建标单位在重复性试验时未选取典型测量点,且求得的重复性未应用于后续检定/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改进建议:
· 建标单位应选取典型测量点进行重复性试验,并确保后续每年重复性的测量点与新建时一致。
· 重复性试验结果应作为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分量,如结果大于新建时,需重新进行不确定度评定。
· 对于可测量多种参数的计量标准,应对每种参数分别进行重复性试验。
3. 检定/校准结果不确定度评定的问题
问题描述: 部分建标单位在技术报告中未完整列出各不确定度分量的汇总表,或未对每种参数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分别评定。
改进建议:
· 建标单位应在技术报告中详细列出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过程,包括各不确定度分量的汇总表。
· 对于可检定/校准多种参数的计量标准,应分别评定每种参数的测量不确定度。
· 考评员在审核技术报告时,应严格检查不确定度评定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4. 检定/校准结果的验证
问题描述: 部分单位在明显能采用传递比较法时采用了比对法进行检定/校准结果的验证,且比对数据缺乏来源和印证资料。
改进建议:
· 优先使用传递比较法进行检定/校准结果的验证,确保溯源性。
· 如采用比对法,应确保参比单位已建标、所建计量标准等级相同且测量同一样品。
· 比对数据应有明确来源和印证资料,确保比对结果的可靠性。
· 建议考核规范细化规定检定/校准结果验证的频率,建议每个复查周期中至少验证一次。
5. 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高配、多配的情况
问题描述: 部分单位存在标准器和主要配套设备多配和高配的情况,增加了经济成本和溯源复杂性。
改进建议:
· 多配备的标准器和主要配套设备应纳入计量标准考核范畴同等管理。
· 如工作量巨大确需多套计量标准同时完成检定任务时,可根据工作需要分别建立与工作量匹配的计量标准数量。
· 不建议过分追求高配,建议建标单位配置与其需求相匹配的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
6. 多个检定/校准项目建标到一套计量标准的情况
问题描述: 部分单位将多个检定/校准项目建标到一套计量标准,但未满足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
改进建议:
· 如需将多个检定/校准项目建标到一套计量标准,应确保满足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JJF 1022—2014及所申请开展项目的各项技术要求。
· 不同项目和参数的稳定性考核、重复性试验、不确定度评定及其验证在技术资料中应全面。
7. 计量标准负责人
问题描述: 部分单位计量标准负责人虽具备职业资格或技术职称,但实际并不熟悉所负责的计量标准。
改进建议:
· 计量标准负责人应具备比具体从事检定/校准人员更高的水平能力,能够处理和解决所负责计量标准的各类技术问题。
· 建议对计量标准负责人的资格、能力作进一步的细化规定,便于考评员在实际工作中作评判。
三、结论与展望
JJF 1033—2023《计量标准考核规范》的实施进一步加强了对计量标准的管理,规范了计量标准的建立、批准、使用、管理以及考核。然而,在实际考评中仍发现了一些技术问题。通过本文的探讨和提出的改进建议,期望能够进一步统一评审尺度,减少考评员的自由裁量权,确保计量标准考评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同时,也期待未来能够不断完善和细化考核规范,以适应计量领域的新发展和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