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务实、追求卓越、协作共赢
提供优质的专业技术服务咨询、职业技能培训等综合服务支持!
应对台风“桦加沙”:广东全省严阵以待
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来势汹汹,已加强为超强台风,正逐渐逼近广东沿海,给这片土地带来严峻考验。广东全省迅速行动,以广泛的应对措施、全面的防御部署,积极迎战这场可能带来的巨大灾害。
台风动态:来势汹汹,步步紧逼
“桦加沙”于2025年9月18日晚20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此后强度不断升级。9月20日8时加强为台风,夜间进一步升级为强台风,21日8时更是跃升为超强台风,风眼清晰可见。截至9月23日10时,其中心位于广东省阳江市东偏南方向约640公里的南海北部海面上,坐标为北纬20.1度、东经117.9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7级(58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20百帕,七级风圈半径340 - 380公里,十级风圈半径160 - 180公里,十二级风圈半径80 - 90公里。
“桦加沙”正以每小时20 - 25公里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预计将于24日中午到晚上在广东珠海到湛江一带沿海登陆,登陆时强度为台风级或强台风级(13 - 15级,40 - 48米/秒),登陆后转向偏西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不过,它在靠近广东沿海偏西行时,离岸距离近,存在随时登陆或多次登陆的可能,这使得登陆时间和地点仍有较大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了防御的难度和复杂性。
预警升级:及时发布,广泛传播
气象、海洋、水文等监测预报部门以及各级三防办、水利、自然资源、交通运输等部门密切跟踪“桦加沙”的发展趋势,24小时不间断地滚动监测其路径、强度、影响范围,以及可能带来的狂风、巨浪、暴潮、暴雨、洪涝和地质灾害风险,着力提高预报的精准度和时效性。
9月23日10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台风橙色预警,提醒公众做好防范准备。各地严格落实直达基层责任人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和跟踪反馈机制,确保有预警、有叫应、有行动、有核实,形成完整的工作闭环。同时,广泛发布公众预警,基层工作人员深入码头、登上渔船、走访千家万户,加强预警宣传。此外,还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短信、微信、微博、高音喇叭、铜锣等多种形式,千方百计将预警信息点对点、人对人地传递到位,让每一位民众都能及时了解台风的动态和防范措施。
海上防御:多措并举,确保安全
海事、农业农村、海洋综合执法、文化和旅游等部门以及沿海地市迅速行动,对渔船回港、海上作业人员撤离、在港船只的锚泊管理和景区管理措施进行逐一跟踪检查和督促落实。在台风到来前,确保船真回港、人真上岸、影响海域真清空,坚决防止台风影响结束前船只和人员擅自出海、航班和景区擅自恢复营业。
对于渔港、锚地避风能力无法满足防御要求的情况,及早有序组织渔船、商船尽快转港或转入内河避风,并加强防碰撞、防走锚措施。严格落实乡镇船舶定人联船机制,加强网格化管理,确保每一艘船舶都在掌控之中。例如,江门川山群岛海域风力预计23日起将达8级以上,川山群岛海上客运航线于23日全面停航。国铁广州局也对管内列车运行计划进行了调整,23日12时起,广东省内高铁及普速列车开始逐步停运;24日全天,广东省内所有高铁、普速列车停运,以保障旅客的生命安全。
陆上防范:全面排查,消除隐患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加强对工棚、脚手架、井架、塔吊、龙门吊、升降机等设备设施的安全防护,落实拆除、降节等措施。同时,组织对简易建筑物、交通指示牌、电线杆、铁皮屋、广告牌、玻璃幕墙、行道树等采取加固、拆除、修剪等措施,防止在台风中发生倒塌、坠落等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民航、铁路、交通运输部门提前管控或封闭受影响区域的航班、铁路、高速公路,加强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重大基础设施的防风管理,避免发生次生事故。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加强对工业园区和钢铁、核电等重点企业的防风措施检查,督促企业提前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应急管理部门加强对危化、矿山、工贸等领域的防风措施检查,确保安全生产措施落实到位。
重点受影响地区坚决采取停工、停产、停课、停业、停运等“五停”措施,并提前向社会发布公告,加强社会面安全管控。广东江门市防汛防旱防风指挥部于22日发布通告,为防御“桦加沙”,江门将在全市范围内渐次实行“五停”措施。所有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和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于23日起实施停课,各寄宿制学校(机构)于22日下午有序安排学生回家,当晚不得在校留宿。其他停工、停产、停运、停业措施,预计于23日19时起实行。
强降雨应对:警惕次生,专业排查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高度警惕极端降雨叠加风暴增水可能引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滑坡、泥石流、城市内涝等次生灾害,落实行业部门主导的专业排查管控措施。住房城乡建设、公安等部门提前落实涵洞隧道、下沉式立交桥、地下车库、地下商场、地铁等易涝地区的监控、警示、防触电等措施,强化城市排水管网、泵站的巡查清疏,提前预置排涝队伍和装备。加强防洪排涝工程联排联调,做好暴雨落区重要路段车辆通行管控,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自然资源部门组织对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再排查,加强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加密关键时段人工巡查监测,落实隐患点和风险区双控管理措施。例如,前期台风“米娜”已给广东带来明显降水,土壤含水量饱和,此次“桦加沙”带来的强降雨更容易引发地质灾害,因此更要加强防范。
群众转移:应转尽转,保障安全
各地区把转移危险区域群众作为防灾减灾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严格落实“三个联系”责任对接、特殊群体临灾转移“四个一”、转移避险“四个一律”等硬要求、硬措施,应转尽转、应转早转、应转快转,切实把“主动避让、提前避让、预防避让”作为刚性要求落实到位。
紧盯低洼易涝区、山洪灾害危险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危旧房屋、简易工棚、在建工地、滨海旅游景区、风暴潮增水可能淹没区等关键区域,进行拉网式、地毯式排查,细化转移方案,做到常住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旅游人员全覆盖,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对海岛居住人员进行再排查、再核实,根据台风发展态势,必要时坚决果断组织全部人员提前撤离到内陆安全地带,预留足够提前量,绝不能延误转移时机。
重点关注独居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落实“一对一”帮扶转移措施。提前开放应急避护场所,备足食品、饮用水、药品、衣物等生活物资和必要的医疗救护力量,确保转移出来的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安全地方住、有病能及时医治。加强安置点的治安消防管理和卫生防疫工作,做好群众心理疏导,加强人员管控,严禁转移人员擅自回流。民政、卫生健康等部门指导养老院、医院、福利院等重点场所落实防风防汛措施,确保绝对安全。
抢险救援:预置力量,随时待命
各级水利、交通运输、电力、通信、消防救援、海事、渔政等有关部门结合雨情、水情、风情、潮情研判形势、统筹力量,向可能成灾或出现险情的区域提前预置抢险救援队伍和物资装备。针对重点海域提前布置大马力拖轮、专业救助船、直升机等海上救援力量,迅速补充前期抢险救灾所消耗的物资装备,并部署在重点部位随时备用。
加强抢险救援人员自身安全防护,科学组织抢险救援。各级通信等有关部门全面检查维护卫星电话、370MHz对讲机等应急通信保底装备,强化“三断”条件下应急通信保障。卫生健康部门加强医疗卫生人员和物资准备,开通医疗服务绿色通道。各级三防指挥部建立与消防、部队及社会救援队伍之间的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与解放军和武警应急力量的沟通协调,打通紧急调动“快捷通道”,确保一旦发生灾情险情,能够迅速处置。消防救援队伍、专业救援队伍、社会应急力量和解放军、武警部队全面待命,时刻做好抢险救援准备。
应急响应:多级联动,协同作战
国家防总于9月22日11时30分,针对广东、海南、福建启动防汛防台风四级应急响应,并派出工作组赶赴广东协助指导防汛防台风工作。广东省防总于9月23日10时将防风Ⅱ级应急响应提升为防风Ⅰ级应急响应,广东各地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加强防范应对。
福建、海南、广西等地海事部门多渠道、高频次发布预警信息,分区分类细化船舶防台避风措施。琼州海峡客滚船于9月23日18时停运。交通运输部启动防台风二级响应并派出工作组赶赴广东,指导开展防台风工作。全省各级各部门协同作战,形成强大的防御合力,共同应对台风“桦加沙”的挑战。
在台风“桦加沙”的严峻考验面前,广东全省以广泛的应对措施、全面的防御部署,展现了坚定的决心和强大的行动力。通过及时预警、海上陆上全方位防范、强降雨应对、群众安全转移、抢险救援准备以及多级应急响应等多方面的努力,力求将台风可能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来势汹汹,已加强为超强台风,正逐渐逼近广东沿海,给这片土地带来严峻考验。广东全省迅速行动,以广泛的应对措施、全面的防御部署,积极迎战这场可能带来的巨大灾害。
台风动态:来势汹汹,步步紧逼
“桦加沙”于2025年9月18日晚20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此后强度不断升级。9月20日8时加强为台风,夜间进一步升级为强台风,21日8时更是跃升为超强台风,风眼清晰可见。截至9月23日10时,其中心位于广东省阳江市东偏南方向约640公里的南海北部海面上,坐标为北纬20.1度、东经117.9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7级(58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20百帕,七级风圈半径340 - 380公里,十级风圈半径160 - 180公里,十二级风圈半径80 - 90公里。
“桦加沙”正以每小时20 - 25公里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预计将于24日中午到晚上在广东珠海到湛江一带沿海登陆,登陆时强度为台风级或强台风级(13 - 15级,40 - 48米/秒),登陆后转向偏西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不过,它在靠近广东沿海偏西行时,离岸距离近,存在随时登陆或多次登陆的可能,这使得登陆时间和地点仍有较大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了防御的难度和复杂性。
预警升级:及时发布,广泛传播
气象、海洋、水文等监测预报部门以及各级三防办、水利、自然资源、交通运输等部门密切跟踪“桦加沙”的发展趋势,24小时不间断地滚动监测其路径、强度、影响范围,以及可能带来的狂风、巨浪、暴潮、暴雨、洪涝和地质灾害风险,着力提高预报的精准度和时效性。
9月23日10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台风橙色预警,提醒公众做好防范准备。各地严格落实直达基层责任人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和跟踪反馈机制,确保有预警、有叫应、有行动、有核实,形成完整的工作闭环。同时,广泛发布公众预警,基层工作人员深入码头、登上渔船、走访千家万户,加强预警宣传。此外,还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短信、微信、微博、高音喇叭、铜锣等多种形式,千方百计将预警信息点对点、人对人地传递到位,让每一位民众都能及时了解台风的动态和防范措施。
海上防御:多措并举,确保安全
海事、农业农村、海洋综合执法、文化和旅游等部门以及沿海地市迅速行动,对渔船回港、海上作业人员撤离、在港船只的锚泊管理和景区管理措施进行逐一跟踪检查和督促落实。在台风到来前,确保船真回港、人真上岸、影响海域真清空,坚决防止台风影响结束前船只和人员擅自出海、航班和景区擅自恢复营业。
对于渔港、锚地避风能力无法满足防御要求的情况,及早有序组织渔船、商船尽快转港或转入内河避风,并加强防碰撞、防走锚措施。严格落实乡镇船舶定人联船机制,加强网格化管理,确保每一艘船舶都在掌控之中。例如,江门川山群岛海域风力预计23日起将达8级以上,川山群岛海上客运航线于23日全面停航。国铁广州局也对管内列车运行计划进行了调整,23日12时起,广东省内高铁及普速列车开始逐步停运;24日全天,广东省内所有高铁、普速列车停运,以保障旅客的生命安全。
陆上防范:全面排查,消除隐患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加强对工棚、脚手架、井架、塔吊、龙门吊、升降机等设备设施的安全防护,落实拆除、降节等措施。同时,组织对简易建筑物、交通指示牌、电线杆、铁皮屋、广告牌、玻璃幕墙、行道树等采取加固、拆除、修剪等措施,防止在台风中发生倒塌、坠落等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民航、铁路、交通运输部门提前管控或封闭受影响区域的航班、铁路、高速公路,加强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重大基础设施的防风管理,避免发生次生事故。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加强对工业园区和钢铁、核电等重点企业的防风措施检查,督促企业提前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应急管理部门加强对危化、矿山、工贸等领域的防风措施检查,确保安全生产措施落实到位。
重点受影响地区坚决采取停工、停产、停课、停业、停运等“五停”措施,并提前向社会发布公告,加强社会面安全管控。广东江门市防汛防旱防风指挥部于22日发布通告,为防御“桦加沙”,江门将在全市范围内渐次实行“五停”措施。所有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和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于23日起实施停课,各寄宿制学校(机构)于22日下午有序安排学生回家,当晚不得在校留宿。其他停工、停产、停运、停业措施,预计于23日19时起实行。
强降雨应对:警惕次生,专业排查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高度警惕极端降雨叠加风暴增水可能引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滑坡、泥石流、城市内涝等次生灾害,落实行业部门主导的专业排查管控措施。住房城乡建设、公安等部门提前落实涵洞隧道、下沉式立交桥、地下车库、地下商场、地铁等易涝地区的监控、警示、防触电等措施,强化城市排水管网、泵站的巡查清疏,提前预置排涝队伍和装备。加强防洪排涝工程联排联调,做好暴雨落区重要路段车辆通行管控,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自然资源部门组织对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再排查,加强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加密关键时段人工巡查监测,落实隐患点和风险区双控管理措施。例如,前期台风“米娜”已给广东带来明显降水,土壤含水量饱和,此次“桦加沙”带来的强降雨更容易引发地质灾害,因此更要加强防范。
群众转移:应转尽转,保障安全
各地区把转移危险区域群众作为防灾减灾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严格落实“三个联系”责任对接、特殊群体临灾转移“四个一”、转移避险“四个一律”等硬要求、硬措施,应转尽转、应转早转、应转快转,切实把“主动避让、提前避让、预防避让”作为刚性要求落实到位。
紧盯低洼易涝区、山洪灾害危险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危旧房屋、简易工棚、在建工地、滨海旅游景区、风暴潮增水可能淹没区等关键区域,进行拉网式、地毯式排查,细化转移方案,做到常住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旅游人员全覆盖,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对海岛居住人员进行再排查、再核实,根据台风发展态势,必要时坚决果断组织全部人员提前撤离到内陆安全地带,预留足够提前量,绝不能延误转移时机。
重点关注独居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落实“一对一”帮扶转移措施。提前开放应急避护场所,备足食品、饮用水、药品、衣物等生活物资和必要的医疗救护力量,确保转移出来的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安全地方住、有病能及时医治。加强安置点的治安消防管理和卫生防疫工作,做好群众心理疏导,加强人员管控,严禁转移人员擅自回流。民政、卫生健康等部门指导养老院、医院、福利院等重点场所落实防风防汛措施,确保绝对安全。
抢险救援:预置力量,随时待命
各级水利、交通运输、电力、通信、消防救援、海事、渔政等有关部门结合雨情、水情、风情、潮情研判形势、统筹力量,向可能成灾或出现险情的区域提前预置抢险救援队伍和物资装备。针对重点海域提前布置大马力拖轮、专业救助船、直升机等海上救援力量,迅速补充前期抢险救灾所消耗的物资装备,并部署在重点部位随时备用。
加强抢险救援人员自身安全防护,科学组织抢险救援。各级通信等有关部门全面检查维护卫星电话、370MHz对讲机等应急通信保底装备,强化“三断”条件下应急通信保障。卫生健康部门加强医疗卫生人员和物资准备,开通医疗服务绿色通道。各级三防指挥部建立与消防、部队及社会救援队伍之间的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与解放军和武警应急力量的沟通协调,打通紧急调动“快捷通道”,确保一旦发生灾情险情,能够迅速处置。消防救援队伍、专业救援队伍、社会应急力量和解放军、武警部队全面待命,时刻做好抢险救援准备。
应急响应:多级联动,协同作战
国家防总于9月22日11时30分,针对广东、海南、福建启动防汛防台风四级应急响应,并派出工作组赶赴广东协助指导防汛防台风工作。广东省防总于9月23日10时将防风Ⅱ级应急响应提升为防风Ⅰ级应急响应,广东各地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加强防范应对。
福建、海南、广西等地海事部门多渠道、高频次发布预警信息,分区分类细化船舶防台避风措施。琼州海峡客滚船于9月23日18时停运。交通运输部启动防台风二级响应并派出工作组赶赴广东,指导开展防台风工作。全省各级各部门协同作战,形成强大的防御合力,共同应对台风“桦加沙”的挑战。
在台风“桦加沙”的严峻考验面前,广东全省以广泛的应对措施、全面的防御部署,展现了坚定的决心和强大的行动力。通过及时预警、海上陆上全方位防范、强降雨应对、群众安全转移、抢险救援准备以及多级应急响应等多方面的努力,力求将台风可能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